一级博点

        2017年获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博士点”,目前已形成6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各方向密切结合安徽省社会经济与学科发展需要,突出人群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特色鲜明。

学科方向

主要研究领域、特色与优势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主要从事人群健康与重大疾病的流行特征及其防控策略研究,重点关注重大炎症免疫性疾病的流行特征、预后影响因素、易感基因和生物标记,以及重大传染病的预测预警。研究成果揭示了中国人群常见炎症免疫性疾病的流行特征,完善了该类疾病的遗传资源库,发现多个炎症免疫性疾病的易感基因;同时基于暴露度、危险性、脆弱性的风险评估框架,构建了区域性重大传染病的预测预警模型。系列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和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主持国家级项目20余项,发表SCI论文300余篇。

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

主要从事妇女、儿童疾病与健康的环境可控性因素研究,重点关注生命早期环境暴露的终身健康效应。建立我国首个区域代表性出生队列-中国安徽出生列队,形成危险因素识别-病因机制-生物标志物-风险预警-应用转化全链条研究模式;建立全国青少年行为与健康监测系统,自主开发多种青少年行为问题评定关键技术。拥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2个省级实验室,兼顾出生人口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开展不孕不育、出生缺陷和发育障碍的整合性与应用转化研究。成果获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主持国家级项目30余项,发表SCI论文200余篇。

职业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主要从事职业与环境因素的健康危害效应研究,重点关注职业性有机溶剂暴露、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暴露、环境介质污染等对人群免疫、代谢、生殖发育和肿瘤等危害的细胞、分子机制及防控。Toxicology杂志评价职业性三氯乙烯对角质形成细胞NR50值填补了该领域国际空白,获安徽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环境内分泌干扰物通过免疫代谢调控脂肪组织炎症影响肥胖及胰岛素抵抗(IR)、长江流域环境氯酚类暴露与人群肿瘤相关性及表观遗传机制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项,发表SCI期刊论文50余篇。

卫生毒理学

主要从事发育与生殖毒理学研究。研究生命不同阶段暴露环境有害因素对生殖细胞形成和成熟过程的损害作用,重点探讨环境有害因素损害生殖细胞发育和成熟过程的细胞应激机制;研究母体孕期暴露环境有害因素对胎盘和胎儿发育的短期损害和出生后远期影响,重点探讨环境有害因素损害胎盘和胎儿发育的表观遗传机制。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8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发表SCI论文12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2项和二等奖2项,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10篇、省优秀博士论文奖1篇、省优秀硕士论文奖4篇。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

主要从事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同相互作用及规律研究,在卫生政策与服务评估、健康公平与卫生经济、重大疾病防治与管理等三个方向形成优势。县级公立医院绩效评价系列研究为国家政策提供重要依据;健康公平领域研究为优化新农合财政补助目标效率和农村卫生人才配置提供政策建议;重大疾病防治与管理领域凸显了学科的创新能力,研制了一系列新指标和新技术。近5年,主持国家级项目20项,发表SCI期刊论文60余篇。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主要研究方向为营养与慢性病,聚焦饮食与常见癌症如肝癌与结直肠癌的病因与预后。利用国内现场以及多个国际知名队列,从营养素、食物与膳食模式三个维度开展饮食与肿瘤等慢性病发生与预后的关系及其相关机制研究。目前正在安徽地区积极筹建大肠癌与肝癌临床专病队列。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发表SCI论文50余篇。



Baidu
sogou